以科技為引擎 促進食用菌產業精準扶貧
文章來源:admin 更新時間:2017-05-24
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提出,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,建設科技強國。當前不少貧困地區把食用菌作為精準扶貧項目在大力開展,但在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指導,科技力量薄弱,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、經濟優勢,成為貧困地區百姓增收脫貧的瓶頸。發展食用菌產業精準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整合科技研發、產業模式、品牌營銷等多方面因素,其中更應堅持把科技創新放在第一位,通過科技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。
依靠科技可以提高食用菌生產的抗風險能力。近年來,食用菌行業內"菇賤傷農"事件時有發生,嚴重挫傷了種植者的生產積極性。分析各地出現的食用菌產品滯銷現象,主要還是產品供求關系失衡所致。在一些偏遠地區種植者對于市場缺乏預見性,在種植過程中存在盲目性,往往是今年什么品種賺了錢,明年就擴大生產該品種,而沒有提前對該品種近年來的市場行情做個分析預測,盲目跟風的因素偏大。近年來,"互聯網+"的熱潮在各行業興起,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經銷模式。通過互聯網,貧困地區的菇農可以及時掌握市場行情,調整種植規模和品種。同時,通過"線上線下"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,可擴大食用菌產品的經銷渠道,降低食用菌種植的市場風險。
依靠科技可以更好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。依托食用菌產業實現脫貧致富,根本上還要做好"人"的文章。食用菌產業屬于傳統種植業,從業者年齡結構不合理,導致其文化水平參差不齊。行業內"土專家"很多,但真正既懂技術,又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匱乏。在貧困地區實施食用菌精準扶貧,必須有更多的"有文化、懂技術、會經營"的新型職業菌人,通過他們的幫扶指導、言傳身教,提高當地農民種植食用菌的產業化水平,增加農民收入,加快脫貧致富步伐。
依靠科技可以更好地實現食用菌產業的供給側改革。近兩年來,部分工廠化食用菌品種出現了區域性的產能過剩,而與此同時,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升,對珍稀食藥用菌產品的需求增加,食用菌供給端需求出現了不平衡,亟需產業進行供給側改革,調整產業結構。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,新設備的更新換代,新生產工藝的投入,可提高產品品質和質量,此外,通過科技創新,延長食用菌產業鏈條,發展食用菌休閑食品、保健品、醫藥品,以及美容品等,可滿足不同階層消費者的供給需求,形成初級加與精深加工產品互補的產業發展新格局。
科技興則產業興,科技強則民族強。食用菌產業在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,在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,新農村建設上優勢凸顯。目前,我國食用菌產業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,我們要以企業為主體,政府為主導,科技為支撐,把食用菌產業做成覆蓋面大、帶動性強的脫貧攻堅支柱產業,為貧困地區實施產業脫貧項目開辟出新的發展路徑,爭取早日實現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工作目標。
【返回】
上一條:創新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生命線
下一條:近幾年反季節食用菌栽培存在的問題和市場前...